維他命 D 功效一次看懂:早療兒童、復健患者為什麼特別需要?

小孩走沒兩步就在喊腳酸?

年長者一做復健就覺得無力?

許多人以為是體力差,卻不知道——

這些竟然可能與維他命 D3 缺乏有關。

▍為什麼維生素 D3 這麼重要?

維他命 D3(cholecalciferol)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,

維他命 D3 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,經由日曬在皮膚中生成後,

會在肝臟與腎臟中轉化為具有生理活性的形式,幫助骨骼、肌肉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。

它不僅參與鈣磷代謝與骨骼形成,

也作用於肌肉細胞、免疫細胞與神經系統。

近年研究指出,維他命 D3 的功能已超越骨骼範疇,

是維持代謝、免疫與神經協調運作的「全身性營養燃料」。

若兒童長期日曬不足、飲食缺乏乳製品或魚類,出現

「腳酸、懶得走路、肌力差」等情形,應考慮維生素 D3 缺乏。

此時可抽血檢測 25(OH)D 是否低於 30 ng/mL。

研究指出,D3缺乏會導致鈣磷代謝失衡 

→ 骨軟化或肌肉功能下降 → 肌力不足與行走困難。

▍維他命 D3 的作用與機轉

維生素 D 進入體內後,會先在肝臟轉換為 25(OH)D,再由腎臟生成活性型維生素 D。此活性分子會與細胞內的維生素 D 受體(VDR)結合,透過基因調控影響多項生理機制。

包括:

◉ 調節鈣磷代謝與骨形成,維持骨骼與肌肉功能

◉ 穩定免疫反應,協助 T 細胞、巨噬細胞與 Treg 維持平衡

◉ 支持神經傳導與腦部功能,參與多巴胺與血清素調節調節

◉ 抑制過度發炎與免疫反應失調

▍ 維生素 D 缺乏可能相關的疾病

學術資料顯示,D3 缺乏與下列疾病風險增加有關(非直接因果):

|孕期併發症:子癇前症、早產等妊娠不良結果

|口腔疾病:兒童齲齒、牙周炎

|自體免疫疾病:多發性硬化症、第一型糖尿病、類風濕關節炎

|心血管疾病:高血壓、動脈粥樣硬化

|癌症:大腸癌、乳癌、前列腺癌等

|代謝疾病:第二型糖尿病、胰島素阻抗

|神經相關疾病:認知退化、情緒障礙、自閉症譜系障礙(ASD)

|兒少肌肉骨骼:嚴重缺乏時可能出現骨軟化性肌病變,導致走路困難或近端肌無力。

| 跌倒與骨折:老年人每日補充 700–800 IU 可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

▍維生素 D3 的七大健康益處

​✅骨骼與肌肉健康

促進鈣、磷吸收與骨礦化,維持骨密度與肌肉收縮;

每日補充 700–800 IU 可降低跌倒風險約 35%、骨折風險約 26%。

​✅ 全身細胞調控(腎外作用)

維生素 D 受體(VDR)存在於心臟、腦部、免疫細胞與胎盤等組織,協助細胞正常代謝、運作與修復。

​✅懷孕與產前健康

足夠的 D3 可降低早產、妊娠糖尿病與子癇前症風險,促進胎兒骨骼與神經發展。

​✅ 大腦與神經功能

調節多巴胺與血清素,與較低的情緒障礙與認知退化風險相關。

​✅ 免疫與自體免疫調節

抑制過度 T 細胞活化、促進 Treg 功能;

維持適當 D3 濃度與多發性硬化症(MS)風險下降相關。

​✅ 癌症與心血管保護

高 D3 濃度與乳癌、大腸癌、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相關;

機制包括抗發炎、抗氧化與細胞週期調控。

​✅ 慢性病與死亡率下降

血中 25(OH)D > 30 ng/mL 者,重大疾病與死亡率明顯下降。

每日補充約 2000 IU 可維持此濃度;若需達 40–70 ng/mL,建議 4000–6000 IU/日(醫師監測)。

▍建議劑量與注意事項

​✅ 建議劑量

成人每日 600–2000 IU;血中 25(OH)D 偏低者最高上限 4000 IU/日

兒童劑量依年齡與體重調整,補充 2–3 個月後建議抽血檢測,維持 30–50 ng/mL 為佳。

​副作用與禁忌

過量補充可能導致高血鈣症(口渴、頻尿、倦怠、噁心)。

腎功能不全、甲狀旁腺異常或結石病史者應在醫師監測下補充。

若同時服用含 D3 的綜合維他命,需留意總劑量,避免重複攝取。

在現代日曬不足、久坐與高壓的生活中,適度補充 D3 

結合運動與均衡飲食,不僅能幫助骨骼強健,也能穩定情緒與免疫功能,讓身體維持穩定而健康的節奏。

▍參考文獻

|Sahni S.S. et al., 2021, Neurology India, 69(6):1650–1654.

|Grant W.B. et al., 2025, Nutrients, 17(2):277.

|Avram O.-E. et al., 2025, Int. J. Mol. Sci., 26(9):4410.

|PubMed –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Global Health.

|MDPI – Vitamin D and Neurodevelopment.

|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3383952/

|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8516265/

|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11154-017-9424-1

|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....../pii/S0531513106005449

Holick M.F. et al., Nutrients, 2017; MDPI, 2024; Bischoff-Ferrari et al., Am J Clin Nutr, 2005.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