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展遲緩孩子也有自尊心?別忽視特殊生的自我價值與感受

以為孩子只是反應慢、不愛說話,不懂細節;

當人們以為他們還小,沒有自尊,不在意輸贏與比較。

但事實是——他們感受得到,而且很敏感。

對特殊生來說,這些「沒被看見」的時刻,

會一點一滴削弱自我價值感。當「遲緩」被等同於「不懂」,

他們最渴望的尊重與價值感,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忽略。

而這種自尊的打擊,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正向經驗與肯定才能修復。

自尊與自我價值的關鍵起點

根據多項研究與發展心理學理論3–6 歲是兒童建立

自我概念(Self-concept)與早期自尊(Self-esteem)的關鍵期。

在這個階段,孩子會透過遊戲、挑戰任務,以及從父母與師長獲得的回饋,逐步形成「我是誰」與「我能不能做到」的核心信念。

3–6 歲:自我概念與自尊的基礎期,早期經驗會深刻影響日後的自我價值感與人際互動信心。

4–9 歲:研究顯示,動作能力(motor competence)與自尊高度相關,同儕互動與比較在此時期更容易影響.自我效能與自我價值感

一旦這個關鍵期累積了太多負面經驗,就可能在日後更難重建自我價值感。

-----------

什麼是自我價值感?

自我價值感(Sense of self-worth) 是指個體對自身整體價值的認知與評估,也就是對自己是否有能力、值得被尊重與愛護的主觀感受。它並非完全依賴外在成就或他人評價,而是源自內心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與接納。

▼ 它與兩個重要心理概念緊密相連:

✅自尊(Self-esteem):我喜不喜歡自己、覺得自己好不好。

✅自我效能(Perceived competence) 我覺得自己做不做得到(能力信心)。

​研究指出,兒童期的社會參與度與心理健康高度相關,特別是發展遲緩或有特殊需求的孩子,若缺乏正向的互動與接納,容易在早期就出現低自我效能與低自尊的惡性循環。

自尊在互動中的形成過程

✅自尊不是語言能力,而是社交互動經驗的結果

不論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,只要有社交互動,就會開始累積「我在別人眼中是怎樣」的感受,直接影響自尊與自我價值感

​✅ 非語言感知先於語言表達

即使語言發展較慢,特殊生也能透過表情、聲音語調、肢體語言感知自己被忽視、被比較或被輕視。

✅被低估的能力會加深自尊受損

長期被低估或忽視,會降低自我效能,讓孩子退縮、減少嘗試,進一步削弱自我價值感。

--------

 研究發現影響孩子自尊高低的關鍵因素

→包括:

1.年齡影響最大:年齡與自尊呈高度正相關(r≈0.94,p<0.01),隨著年齡增長,自尊需求與影響力同步增強。

2.社會經濟地位(SES):高 SES 的兒童自尊較高;低 SES 兒童自尊偏低。影響途徑包括教育資源、家庭支持、社區環境。

3.養育方式:寬容型父母的孩子自尊最高,忽視型最低;權威型與忽視型在某些情況下結果接近。

4.學校與同儕互動:高自尊的孩子更外向、積極參與;低自尊的孩子更內向、回避參與,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。

5.心理健康的關聯:高自尊是對抗憂鬱、焦慮、行為問題的保護因子;低自尊與社交適應困難、情緒調節問題相關。

6.多元影響來源:家庭、同儕、學校、社區環境都可能形塑自尊,即使在相同環境中,個體差異也會造成不同發展結果。

---------

提升特殊生自信與參與感的互動方式

✅看見他們的努力,不只看結果

 |→肯定嘗試與過程,例如:「我看到你很專心地完成了第一步。」

✅避免負面比較

|→ 別用「你看別人都會」的語句,改用鼓勵性的挑戰目標。

✅創造被接納的社交經驗 

|→ 安排合作遊戲、小組任務,讓孩子在互動中獲得正向回饋。

✅給予真誠的尊重

| → 在公開場合詢問他們的意見,即使答案簡單,也要認真傾聽。

✅提高自我效能

| → 從可達成的小任務開始,逐步增加挑戰,累積成功經驗。

特殊兒並非沒有感覺,他們感受得到,只是未必能用語言表達。

當我們願意換個角度去理解與看見,他們或許就會更願意敞開心扉,分享內在的感受。

參考文獻

|Graphyonline (2017) – Factors Influencing Self-Esteem in Children

|BPS Research Digest – Early Childhood Roots of Self-Esteem

|Barnett LM et al., 2022 – Motor Competence and Self-Esteem

|PMC4167675 –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Self-Worth

https://reurl.cc/OmGXmD

https://reurl.cc/0W9D1o

​#兒童早療 #自我價值 #自尊心 #診所 #復健.

 

TOP